(无排名先后)

唐小妹,女,1982年11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2010年6月参加工作,国防科技大学卫星导航方向科研骨干,主要从事我国北斗系统信号体制设计、高精度信号接收处理等技术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排名第5、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排名第5);2013年入选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特等奖(2016年,核心成员);2013年获得北斗二号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核心成员;2016年获得湖南省科技创新奖核心团队成员。由于在北斗二号、北斗三号试验星工程中的突出贡献,2016年获北斗工程专项三等功一次、2014年集体二等功一次(核心成员)。完整经历了我国北斗二号、北斗三号试验星工程建设,在导航领域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进入EI检索的论文共5篇。申请国防专利42项,已授权21项。

刘辉,男,1983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博导,获中德双专业双博士学位。2009年6月参加工作,获爱思唯尔高被引论文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德国OZ科技领军人物等荣誉;入选中南大学升华育英和创新驱动2个人才计划。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德国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近5年第1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25篇,其中第1作者入选ESI 0.1%热点论文3篇、ESI1%高被引论文6篇,第1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8项、公开10项。担任国际SCI期刊副主编、教育部科技委能源与交通学部智能交通高端论坛共同主席。研究成果已在兰新、武广等高铁推广应用。

李勇,男,1982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2009年1月参加工作。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提出了具有新型滤波原理的电力感应滤波理论与方法,授权发明专利8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4篇,出版中英文专著3部。以感应滤波技术构建的直流供电系统在电解铝、电解锰等化工、冶金行业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何霖,男,1982年1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学院副教授。2011年12月参加工作,201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3),2013年获全军优秀博士论文,2016年入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11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5),获2016年度国防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2),获学校研究生优秀教学个人三等奖1次。在科研方面,承担校预研1项,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作为骨干参与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专项、97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装备预研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申请国防专利5项,已授权3项。发表SCI论文25篇,2篇SCI论文于2014年进入ESI前10%,出版学术专著2部。

李江涛,男,1982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冶金系副主任,讲师。2013年1月参加工作,任职四年来共承担国家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项。获得中国发明专利金奖1件(排名第2),为中南大学合并以来的首个专利金奖,获得省部级奖励1项。获得美、俄、德、加四个国家的发明专利各1件,获中国发明专利7件。发表第一、二作者论文11篇,其中被SCI检索5篇,被EI检索8篇。

孙小琴,女,1988年1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2014年10月参加工作,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3)、中国侨联创新成果奖(个人奖)、长沙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3)、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优秀项目奖(排名第2)。入选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入围湖南省“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候选人、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项目骨干,排名第3)、长沙市第四届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近五年来,主持和承担国家国际合作与交流专项、“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主持)10余项等。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在JCR一区TOP期刊发表论文7篇,论文他引200余次,H指数为7,3篇获评国际ESI高被引论文。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2项。成果转化5项“基于相关专利技术开发系列产品并实现产业化”,累计获得经济效益1.2亿元。

段辉高,男,1982年8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2009年1月参加工作。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以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5年来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5项。已发表SCI论文102篇,他引总数2200余次,H指数28,第一或者通讯作者SCI论文46篇,其中影响因子10.0以上的论文14篇。

潘孝武,男,1985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0年参加工作,先后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4),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9),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排名第1)。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湖南省农科院联合青年人才培养基金项目1项(2014)、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2017)、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项目1项(2017),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SCI论文2篇(影响因子2.425、1.629),并列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影响因子8.827),参与发表学术论文10篇。

刘国华,男,1983年9月出生,汉族,中国民主同盟,博士研究生,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2014年7月参加工作,2016年07月入职湖南农业大学,国际“Odile Bain Memorial Prize”获得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博士后”获得者。 近五年来主持和参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等重要研究课题10多项。已发表SCI源期刊收录论文80多篇(一作及通讯作者50多篇),其中影响因子5.0以上的2篇,影响因子3.0以上的30多篇,累计总影响因子近200点,他引500余次, H-index=16。

谭月明,男,汉族,1982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2012年9月参加工作,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2)、第十届湖南省青年科技奖、湖南师范大学科技论文贡献奖,入选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25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20论文2篇,大于10论文3篇,大于6论文16篇,JCR一区论文14篇),合作发表论文23篇。论文迄今被SCI刊物论文他引1600余次,其中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南大学粉末冶金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和湖南师范大学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等课题6项。

卿彦,男,1984年10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生物质材料及其绿色转化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4年参加工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2)、国家林业局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3)、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排名第4)、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5)、美国农业部林务局科研贡献奖(排名第1)等科研奖励10余项,2017年3月,入选国家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国家五青人才培育项目之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科协全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1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核心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篇,SCI一区论文5篇(含影响因子8.262的期刊封面论文1篇)、二区论文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件。担任木竹资源高效利用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秘书,中国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指导学生“生物质绿色纳米材料创新研究团队”成功入选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李灵均,男,1984年11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长沙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系副主任、副教授。2011年参加工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1项,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共2项,获国家留学基金项目资助1项,另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优秀青年等省部级项目5项,纵向项目经费共计133万元,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Electrochimica Acta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4篇,总影响因子56.6,其中JCR一区论文10篇,1篇论文连续3年被收录为ESI高被引论文1篇。参编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学术著作1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公开2项。作为主要发明人开发了新能源材料制备、改性及循环利用等技术。,通过成果应用,创造经济效益共计1870万元。

张斌,男,1983年1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湖南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系主任、副教授。2007年8月参加工作,入选湖湘青年英才人才计划,湖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三等奖,共青团中央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长沙市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各1次。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8项,主持厅局课题3项。发表sci论文7篇,国内cscd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

黄忠良,男,1982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生物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林业生态工程、水土污染环境治理与湿地生态修复、矿区等困难地土壤改良及植被恢复、废物生物质资源利用等研究工作。2007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获得“省直优秀青年”、“省直优秀共青团干部”、“厅直优秀党员”等荣誉,2011年度和2013年度2次被院授予“突出贡献个人”奖励,多次评为院“先进个人”、“文明职工”。近5年来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持承担国家、省部和市级纵向科研项目10项,横向项目5项,参与科研项目5项。发表科技论文11篇,其中SCI论文3篇,参编专著1部。通过系列项目实施,初步筛选出栾树、泡桐、苦楝、乌桕、大叶女贞等一批可用于铅锌、锰矿区等污染土地生态修复的抗性树种20余个,制订地方标准1项,并在长沙、株洲、湘潭、郴州、衡阳等地建设废弃工矿区林业生态工程修复试点4处;为长沙、衡阳等5个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试点以及14个长沙市湿地生态示范村(点)建设提供了技术指导,在服务我省湘江流域治理与保护”一号重点工程”和生态强省建设进行了较好的实践探索和工程示范。

冯文平,男,1984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中蓝长化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原化工部长沙设计研究院)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2014年12月参加工作,为化工工艺研究项目负责人,主持课题9项,其中5项已完成验收,实现成果转化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件,发表论文9篇,其中7篇被SCI收录。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研究的钛硅分子筛催化剂完成了工业化生产;开发了锂云母制备碳酸锂新工艺,并完成了成果转化,获得相关技术服务合同额1000万元;创新性提出盐田蒸发+强制蒸发联合工艺和诱导结晶技术,解决了老卤中镁锂分离困难的难题,该工艺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创新性采用石灰法沉镁提锂工艺,简化了盐田工艺,缩短了盐田生产周期,该研究成果正在实施中试转化;针对现有盐湖提锂的技术缺陷和不足,采用新型纳滤技术对预处理高镁锂比盐湖卤水进行纳滤分离,突破镁锂分离关键技术难题,实现卤水的净化和改善,改变原有卤水蒸发结晶路线,提高盐湖卤水锂收率,本研究成果正在推动产业化;在锂云母制备碳酸锂工艺的同时,开展了铷、铯的提取工艺试验研究,目前,已通过萃取法实现铷、铯元素的分离,并制得纯度98%以上的产品,项目的实施可提高锂云母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锂盐的生产成本,解决锂云母提取锂盐的环保问题。

谢彪,男, 1982年4月出生,汉族,博士研究生,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一科主任、副教授。2008年7月参加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2项,湖南省博士后科研人员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7篇。

许东,男,1983年11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2006年参加工作,2015年6月入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金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教育厅基金1项,中南林人才引进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影响因子IF>10一篇,IF>5两篇。已申请专利4项,新技术在天锦食品厂等企业中应用,为企业新增产值数百万以上。

瞿符发,男,1985年11 月出生,博士研究生,长沙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2015年8月参加工作。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在本专业领域(mollusk immunity)的贡献力国际排名第六位(Web of Science检索)。主持科研课题8项,包括国家级1项,省级2项,市级1项,中国科学院2项,广东省重点实验课题1项,校级1项。完成国家专利2项(已授权)。发表SCI论文24篇(19篇IF>3),其中含第一及通讯作者SCI论文12篇(平均IF>3.0,含JCR 1区9篇),并列第一作者SCI论文3篇,发表会议论文7篇。

杨立,男,1986年8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湖南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讲师。2014年10月参加工作,入选2017年“湖湘青年英才”、 2016年度“长沙市青年岗位能手”、2016年度“湖南金融创新人物”。近3年来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6项、出版金融专著5本,发表中外论文10篇,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创办企业产生经济效益达3000多万,服务金融企业200多家。

黄伟涛,男,汉族,1987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2014年7月参加工作,曾荣获广东省“物理化学杰出青年人才奖”、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5年“全省学会工作先进个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南省创新平台项目1项,专利受理1项。在Anal. Chem., Biosens. Bioelectron., Chem. Commun., J. Mater. Chem.等发表SCI论文15篇, 影响因子大于5的12篇,总影响因子93,其中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一区论文6篇,被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Adv. Mater., Chem. Rev., 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 Adv. Funct. Mater.等杂志引用410次, H-index=11。
长沙市科技局
2017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