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平(右一)给芬兰高中生讲解实验
每个人都梦想着心灵的地平线的尽头有一束芬芳的郁金香,然而,生命却都有不同的版本等待演绎。相同的年代,不同的际遇、不同的选择,缔造了不同的经历、不一样的人生。在我的心灵深处,一直有一个宝藏,虽然从未动声色,却如陈年美酿,愈藏愈香,如郁金香,愈开愈芳。不管是在故里,还是在异国他乡,她一直伴随着我成长。
第一次遇见“国创”,是十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刚念完大二。大学的前两年,阳光朝气,醉心于社团活动,大学念完一半了,像大多数同学一样,也很迷茫,不知道未来的路怎么走。幸运的是,那一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我的母校湖南师范大学也入选了首届“国创”计划。我们当时的院长尹笃林教授,也是我后来的“国创”导师,向我们宣传了这个计划,并鼓励我们申报。我突然发现了未来的方向,会后我组织了团队,找到了尹教授,向他提出想申请的想法,并请求他做我们的“国创”导师,他欣然接受。在导师的指导下,那个暑假,我第一次走进了学校图书馆的期刊室,一本一本地查文献、选课题、设计方案。
现在回头来看,创新项目的选题非常重要,当然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也很难。导师告诉我们灵感来自于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并从化学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他也鼓励我们更自由地去发散性地思维,但是要注意科学性和严谨性。我们当时发现生活中大量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大多是以石油化工产品为原料,而且合成方法也不“绿色”。一方面消耗了不可持续资源,另一方面应用起来,特别是做餐具洗涤剂的时候,残留物对人体健康有安全隐患。于是我们就想,能不能研发一种使用可食用物质为原材料的洗涤剂,在合成的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有毒物质?我们打开书本,查找洗涤剂的机理就是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而食用油中有大量的亲油基团,味精谷氨酸中又有亲水基团。“厨房里的事情厨房里解决”,于是我们提出了以食用油和味精为原料,采用安全的合成方法,通过酯交换预期得到一种全天然的洗涤剂。导师让我们去查阅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避免重复研究,同时让我们也做了可行性分析。我们发现这个idea在当时是非常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哪怕是今年5月我在法国参加Green Chemistry期刊举办的国际绿色化学会议上看到有国际知名的研究组还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后来国庆节后,我们的项目《全天然洗涤剂的合成及应用》被首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成功立项,并入选了我们学校的四个重点项目之一。
很多时候我们也在问,创新究竟是什么?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究竟追求的是什么?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韧不拔。这是导师告诫我们的“湖湘创新精神”。要敢想、会想、敢干、会干,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坚韧务实的人格。在项目刚下来以后,我们几个同学的干劲都很大,我把所有的社团活动都辞掉了。大三的专业课程比较多,我们就利用周末泡在实验室里。创新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喜悦、而更多的是不成功时的苦恼。记得有一次晚上9点多,我在实验室得到一个产物,从实验现象观察其表面张力特别好,那时候毛头小伙子沉不住气,欣喜若狂,顾不得时间已经很晚了还打电话给导师。导师说很好,你明天拿仪器测一下看看结果究竟怎么样。我兴奋得一夜没有睡着,第二天一大早就去实验室测了,结果并不理想,情绪一下又跌到了谷底。
我记得当时在立项大会上,教育部下来的一个老师讲的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要理解失败、宽容失败,国家并不强求你们必须要在这一两年的创新实践中真的做出什么成果,只是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你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许在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后你们中的一批人能成长起来,那时候你们出的成果才更有价值!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后来实验中遇到的每一次挫折我都没有畏惧。慢慢地在很多次失败之后,我们开始学会了如何冷静地分析失败,找到失败的源头,找新方法解决失败。坚韧很重要,但是也不能丢掉灵活。遇到难题的时候,有很多时候,不妨把目光移开,换一个角度,说不定就找到突破口了。我们当时的酯交换反应遇到瓶颈,屡次失败,后来我们就分析原因,发现可能是因为异相反应的缘故。于是我们就发散思维联想到精细化工里的一个微相反应,看那个例子是如何促进两个相里边的原料之间发生反应的,并将那个工艺引进到我们的反应中来;另外,我们也换一个角度,我们能不能直接使用油酸去与谷氨酸中的氨基反应呢。这样发散性的思维,往往能在山重水尽疑无路的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而在这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不段地提高。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也有组员坚持不下去中途退出了,但是幸运的是更多的我们坚持了下来。人类创造自我的行为,就是从重复积累的量变到发现、创新的质变。这个过程中,坚韧而不失灵活的思维是关键。
遇到一个好的创新导师也是很重要的。首先这个导师要有宽阔的专业知识面,要有灵敏的创新思维,要有耐心和指导方法。第一次上尹老师的课,他在黑板上就画了一个苯酚,然后让同学们一个一个地讲可能的工艺路线和产物,如何提高附加值。那一堂课,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都被打开了,下课铃响的时候,路线图画了一个黑板,但是同学们活跃的思维还是停不下来。在实验的初期,导师每周都与我们讨论一次,有时候还亲自进实验室指导。记得当时有一次也是晚上,我们在实验室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刚好导师还在办公室里加班,我们就过去请导师过来看看。实验室里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等我们做完实验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到了11点多了,导师开车把我们送到江边宿舍门口,而宿管员已经把大门锁了。我们几个当时打算翻围栏进去被导师制止了,他就站在我们江边男生宿舍门口,隔着围栏一遍一遍地帮我们喊宿管员:我是化工院尹笃林老师,学生做实验晚归,麻烦您给他们开一下门!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亮一盏灯——这是尹老师的教育理念,他并不局限于教给我们多少知识点,他更在意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引导、激发我们学生的能动性、点亮我们的思维。尹笃林老师后来在2010年也被评选为“湖南省教学名师”。非常幸运也非常感激能在我的国创路上遇到这么好的启蒙老师,让我们受益良多。
大三那一年的暑假,我只回家了两个礼拜,长沙40度的高温,我们也沉在实验室里努力探索。大四的时候,我们的创新和努力也得到了产出。我们的项目成功结题,并被评为了优秀。我们的作品参加湖南省第八届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获特等奖,后来又在北京参加全国第十一届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获二等奖。我个人也被保送免试研究生。当然,我们收获不仅仅是这些,在参加国创期间,培养了我很好的实验习惯、敏锐的洞察力、发散性思维、坚韧的品质,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我们的沟通、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后来在研究生阶段,我被选拔获得了欧盟的Erasmus奖学金来到东芬兰大学交换学习一年。修满学分以后,我又找了一个感兴趣的实验室实习了三个月。我在国创期间培养的各种优良的素质让我在实习期间如鱼得水,教授交代好方向以后,我马上就能独立开展工作。当然,这一切也都被实验室的教授看在眼里。在我交换结束回国以后,他又给我发来邀请函,让我过去全奖攻读博士学位。2015年我有幸被评为国家优秀留学生(全球500名)。芬兰的教授在导师推荐书里是这么写的:他是我所指导过的学生中科研创新能力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十年过去了,我们当时的国创课题也早已结题,但是我感觉国创却从未离开过我,如果说我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有任何成绩,那也都是国创时期打下的基础。感谢国创培养了我,也感谢她这十年来默默地陪伴我成长。再回首,仿佛又看到十年前的那个盛夏,我们在资料室里埋头查询,在实验室里挥汗如雨;仿佛又看见十年前的那个深秋,我们的国创导师寒风中深夜站在江边宿舍门口一遍一遍地为我们叫宿管员……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我也希望下一个十年,不辜负祖国和国创的培养,努力前行,继续在险峻崎岖的科学与人生道路上,百折不挠,永攀高峰。
作者简介:
赵飞平,男,1986年9月出生,2005年6月考入湖南大化学化工学院攻读应用化学本科专业。2009年9月保送湖南师大化学化工学院攻读有机化学硕士研究生。2011年9月直博应用有机化学专业。本科期间主持大学生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获得"挑战杯"湖南省特等奖;研究生期间,主持湖南省研究生创新性项目,并获"挑战杯"全国二等奖。读研期间获欧盟Erasmus奖学金赴东芬兰大学交换学习一年。2013年应芬兰拉普兰塔理工大学邀请攻读绿色化学博士学位。期间,在Eniviro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antal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篇,并获国家优秀留学生奖(全球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