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福化工公司中水循环利用项目今年1月破土动工,设计能力为每小时处理500吨废水。项目运行产生的废弃物直接作为园区既有装置的原料,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吴光兵 摄)
治污染
当雾霾天气去年在中国版图上进一步扩大之后,“治霾”也就成了今年地方两会上的热词。据统计,去年提到雾霾治理的省(市、区)才10个;但在今年31个省(市、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除西藏、宁夏外,其余29个省份均提到了大气污染治理。而这些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或多或少都与石油和化工产业有关系。
北京市提出了大气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5%左右的目标。为此,该市将认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扎实推进各项治理工程,确保完成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年度任务。天津市提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电动汽车等环保产业,发挥重大节能环保技术应用示范作用。
河北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4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1.2%、2.7%、1.2%和5.6%,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4%。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该省提出,将认真贯彻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10条措施和京津冀实施细则,深入落实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突出抓好减煤、治企、降尘等重点工作;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大幅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加大制药企业污染物治理力度,推进主城区污染企业搬迁与升级改造。
煤化工产业发展迅猛的山西省,也加大了减排治污的力度。该省将深入开展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推进市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加快淘汰黄标车,推进油品升级,加大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供应推广力度,扩大集中供热实施范围,强化扬尘治理,加强细颗粒物监测和区域联防联控,有效防治大气污染,减少雾霾天气。
广东省在提出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时,更是明确指出要抓好火电、石化等行业减排重点工程,抓好工业锅炉、建筑扬尘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治理,限期淘汰“黄标车”,推动车用油品质量升级,严格控制PM2.5和臭氧等二次污染物,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
甘肃省也提出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兰州、白银、金昌等城市和工矿区为重点,强化燃煤锅炉改造、工业污染治理、扬尘治理、清洁能源替代、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推广应用等措施,力促城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浙江是石化企业分布较多的省份,该省提出要在2014年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大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减排力度,研究制定推进烟尘粉尘、总磷总氮减排的具体办法,加强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淘汰改造1000家高能耗、重污染企业,加快建设美丽浙江。
陕西省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是:2014年省内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0.5%、1.5%、2%和6%。而为了实现该目标,陕西省不仅将积极推进“气化陕西”二期和“煤改气”等工程,还将在西安、宝鸡等5市开展使用甲醇汽车试点。
除了大气污染防治,各地对水污染和固废的治理也没有放松。
陕西省计划深入推进“一河两江”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按照渭河水质3年达标的要求倒排工期,全面加快污染治理项目建设进度,重点推进西安、咸阳几个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强化对沿线化工、造纸企业的日常监管,坚持渭河断面监测月考核、季评比和定期公布制度。 山西省将加强共生和伴生矿产资源回收利用,推进废水、废渣、废气和余压、余热循环利用,重点抓好粉煤灰、煤矸石、尾矿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支持朔州加快建设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记者还发现,各地方政府在制定污染治理政策时,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积极探索谁污染谁付费、碳排放权等市场化的环保机制。
比如辽宁省就提出,坚决整治大气污染,落实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实行最严格的损害赔偿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山西省也提出,将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
还有广东省提出,不仅要发展环保市场,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还要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制度。
河南省也提出了以完善制度为重点建设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该省将深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预算管理,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建立项目环评审批与当地环境容量挂钩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污费标准,抓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调结构
2014年,国内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将更加突出,特别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使得一些地方调结构迫在眉睫。今年地方两会上,各地政府纷纷把促进产业升级、化解产能过剩、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摆在今年工作目标的显著位置,其中很多政策和措施都与石油和化工产业密切相关。
作为经济大省和石化第一大省,山东2013年生产总值预计达到5.5万亿元,增长9.6%左右,继续位居5万亿元俱乐部,但是能耗高、污染重、附加值低、产业链短也已严重制约着山东的经济竞争力。因此,山东省省长郭树清认为,2014年山东必须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在石化产业升级方面,郭树清用“能不能”向山东两会代表提出了产业升级的现实意见。郭树清表示,传统工业遵循市场导向进行调整,可以释放出极大潜能,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是,遍布各地的化工企业,能不能有一些转向生产精细产品。
记者梳理发现,山东一些石化产业集中的城市也纷纷提出产业升级目标。以东营市为例,该市提出今年要加快新型工业化促转调。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提升,围绕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等优势产业,实施以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为核心的改造工程,促进存量优化、工艺升级、产品升档。
煤化工产业和石化产业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支柱产业。今年宁夏将以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战略举措,提出要在培育、延伸、壮大上做文章。
宁夏今年将安排新型工业化资金27亿元,促进现代煤化工、石化产业等主导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在煤化工产业方面,该区着眼形成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三大产业链,发展煤化工下游产业,重点抓好神华宁煤煤制油、国电中石化煤基多联产、宝丰煤制烯烃等项目,构建现代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和中国烯烃之都。在石油化工产业方面,该区将深化与央企合作,积极推动宝塔石化120万吨PTA等大型炼化项目,力促石油化工和煤化工融合发展。
上海着手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较早,今年该市提出要持之以恒推动升级。对于石化行业,该市将制定鼓励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的政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石化行业提升能级。
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还将面临产能过剩的制约。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明确表示要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在地方两会上,山东、云南、安徽等多个省份都把做好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且明显在限制新增产能等方面加大了力度。
山东省提出,必须正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要坚持“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积极化解化工、轮胎等行业的困境。宁夏围绕提升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提出了要限制低层次扩张,淘汰焦炭、电石、化肥等行业落后产能,分解细化节能降耗任务,年内减少220万吨标煤能耗。
一些省份则在控制新项目上马和提升标准方面做文章。山西省今年将严禁上马新增产能过剩项目,提高并严格执行能耗、环保、安全等行业准入标准,有效化解钢铁、焦化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此外,该省还将大力推进焦化行业化工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广东提出了要强化能耗、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云南将严格执行能耗、环保和安全等行业准入标准,把化解产能过剩和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加强跨地区产能置换,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落实关停废毁企业设备拆除计划,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新增违规产能。
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价值链,实现跨越式发展,途径之一就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这似乎成为了各地政府的共识。记者在很多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找到了对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等产业的规划。
江西省提出,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该省今年将出台新修编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重点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光伏产品的推广应用,加快实施生物医药新版GMP改造工程;推进“数字企业”计划,培育建设一批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示范园区和企业;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的比重。
安徽围绕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提出将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 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山东提出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该省重视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海洋开发等产业,力争在节能环保、石油装备、物联网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打造新的优势产业。
广东要在加快石化重大产业及项目建设的同时,建设第三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将重点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者:高重密 杨晓宇)